跳槽不是一件好事,但是不跳槽又那么的无能为力。
2017年,我带着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证书,和两个市场营销的证去找工作。互联网的兴起,许多人梦想进入这一行。可能程序员创业的故事听的太多,促使我有足够的动力去成为一个码农。
在别人忙着找工作的时候,我则去报了一个JAVA培训班,心里充满着期许。着急上手一试,则半途从程序员班提前申请休学。一出来才知道,面对面试官的问题,茫然不知所措。
无意间,朋友张在微信圈里看到本公司招聘广告,推送给我。我则迫不及待去尝试,谁知道面试很快通过了。进入项目组的时候,领导说:我们招人没那么多严格的要求,只要看着机灵就行。进来知道,公司在国内算是比较大型的外包,不过这时候不管了,只要能接触代码就行。
然而事实再次残酷,2017-2018年,我基本没有接触过代码,然而看代码阅读的能力大幅提升。许多人可能无法理解,有一种活叫做“问题定位”。所谓问题定位,就是协助测试人员理解产品、纠正操作上的失误,以便于确定产品的问题。这么一个“问题定位”就是一年的时间。
来公司第一次写代码并不是公司派的活,而是看日志看烦了,就写了一个“问题定位”脚本,来协助人工查找日志。
再到18年,3月被派到甲方工作,这个时候才些许有点提升,在这期间总结某系统“告警”的所有细节。
大约四五月份的时候,甲方下发了一个开发需求,此时很兴奋的接纳,终于可以搞点事情了。当SE讲解完功能的时候,才明白,我只需要写不到10行的代码就能实现这个功能。我的天,感觉黑暗,接下来的几个月,相继收到3个左右这样的“需求”。
在这期间,我的“问题定位”工作也是越来越沉重,不仅解决测试的问题、还要解决客户的客户的问题(也就是甲方客户的问题)。
大约下半年,项目发生巨大调整,每项工作都是考验能力。到真正项目开始做的时候,发现很多工作是用时间熬出来的,一般人可能无法理解“用时间来熬”的工作是什么。打个比方,就比如操作系统验证、你开始csdn下载一个windows镜像,然后用U盘刻录,最后装一个系统,再上去看看各项功能好不好。
(待续)